袁焕仙先生简介
袁焕仙先生(1887—1966),四川省盐亭县人,南怀瑾先生之师。先后在成都、南京成立“维摩精舍”,讲学传法,一方度化,四众共仰,门下弟子众多,南怀瑾先生为其中翘楚。袁焕仙先生著述由南怀瑾、徐剑秋等编撰、缮稿,整理为《维摩精舍丛书》;近年出版有《袁焕仙著述集》。
今人了解袁焕仙先生,多得益于其弟子南怀瑾先生的介绍。如果没有这一位名满天下的弟子,袁先生或许只能永远消失在历史里,或只成为地方乡贤野老们的零星记忆。
文明史的一大悲剧在于,那些立功立言者未必都有机会成为大众的典范。但是,像袁焕仙那样的人确实是文明史需要感念的,他们的人生价值并不在于给后人多少资粮,他们的人生价值既在给自身以圆满,又在夯实一个文明的能量。
——余世存《袁焕仙二三事》
南(怀瑾)老师在四川的第二阶段就是他在朋友的引荐下,在都江堰的灵岩山灵岩寺遇见了袁焕仙先生。当时袁先生是在那个地方打禅七,禁语的,南老师那时做教官到那个地方去以后遇见,这是一段很奇特的因缘。
那么(南老师)在袁先生的接引下在灵岩七会里头,从我们佛门的话讲,这个阶段他的整个慧命、心智的启发是在这个地方起步。所以从此他就拜在袁先生的门下,虔心地跟他来学习。
——宗性法师
南(怀瑾)老师在成都军校当教官的时侯,星期天、节假日经常外出寻仙访道,结交名人。在他结识的这些人中,对南老师影响最大的是袁焕仙。
成都附近灌县青城山,有一座寺庙叫灵岩寺。灵岩寺的住持和尚是传西法师,他是佛学大师欧阳竞无先生的弟子。当时逃难到大后方来的各路名人很多,灵岩寺里就住着好几位大名鼎鼎的学者,如冯友兰、钱穆、郭本道、李源澄、玉恩洋和傅真吾等人。传西法师虽然出家了,但也很愿意结交这些世俗名流;他让这些人住在灵岩寺,等于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在国难当头、兵荒马乱的情况下,有这么一个清静的去处,对这些知名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袁焕仙当时在灵岩寺闭关,对经常登门的南老师已有所闻,他发现南老师虽然小小年纪,但非等闲之辈,他有意要收拢这条“孽龙”,传道与他。
这一天,南老师又到灵岩寺去,正好袁焕仙出关,两人一见面,袁焕仙先打招呼:“南教官,你好!”南老师赶紧还礼,忙说:“听说你是有道的高人。”袁焕仙说:“哪里哪里。我看你武功很高,向你拜师。”南老师自然谦虚一番。袁焕仙叫南老师教他太极拳;南老师说:“不敢说教,陪你玩玩。”
第一次见面,就是这么简单的过程。后来,袁焕仙真的跟南老师学了一阵子太极拳,但真正有意义的是,南老师从此拜在这位禅宗大师的门下,走上学佛学禅的道路。
——练性乾《我读南怀瑾》
语出洛阳龙门石窟
我当年年轻,自己认为学问也不错,抗战初期那时二十几岁,在四川成都中央军校教课。这个时候我见到我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我一生的老师很多啊,唯有这位老师很特别。那个时候人家说我诗词文章都好,又说我文武全才。他听了就说南怀瑾是一条龙,我要把他给收了。这是后来人家告诉我的。
有一天我们两个人谈话,谈到古今中外的学问,谈到历史,谈到写文章,他就很严厉地问我:“你读过《伯夷列传》没有?”我说:“先生啊,我太熟了,十一二岁就背来了。”他说:“嘿!你会读懂吗?”我说:“是啊,都背来了。”他那个态度,把胡子一抹,眼睛一瞥:“嗯!这样啊!”样子很难看。他这么一讲,我愣住了,我就说先生啊,我们那个时候不叫老师,叫先生。“先生啊,你讲得对,也许我没有读懂。”他就说回家好好读一百遍。我这时心里真的有一点火了,但是还有怀疑,他怎么这样讲呢?《伯夷列传》我很清楚,我现在都还能背得出大半。回去我真的把《伯夷列传》拿出来好好地用心再读,反复思维,当天晚上明白了。我第二天去看袁先生,我告诉他,先生,《伯夷列传》我昨天回去读了一百遍。他就哈哈笑了,说:“不要说了,我知道你明白。”
——南怀瑾先生《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后来我问袁(焕仙)老师,袁老师说:“听说你跟商老师问当年考进士。”我说:“我看前清这些举人、进士的文章差不多,我认为很平常。”袁老师把胡子一抹,瞪我一眼,他说:“你书读过很多,《史记》当然很熟,有一篇《伯夷叔齐列传》你读几遍?”我说两三遍,可是好句子都会背啊!袁老师说:“不行!你要懂得写文章,把《伯夷叔齐列传》读一百遍,再来跟我讲话。”我一听很不服气,可是他是我的老师,当年跟老师是这样讲:“是!”不讲话了,只答应是。回来很不服气,再拿《史记》出来读一读。哎哟!我发现是有问题!当年认为读懂的,现在好像没有看到的地方很多啊!再来。哎哟!越看越有问题,最后真听老师的话读一百遍,然后来跟老师说。他一看说:“你不要说了,你懂了。”所以,读书做学问真难!
——南怀瑾先生《漫谈中国文化》
文章来源于网络
允中文教院转载发布
编辑、校对:无极
排版:嘉瑞
内容审核责任人:嘉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