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良教授 | 非常人生专访:为民族传统体育不懈耕耘

摘要:在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之际, 体育一词再次成为世人谈论的话题。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奥运会体育项目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区别和特点, 本刊记者近日走访了长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苏学良教授。

记者:苏教授您好!根据体育学者的“概念是进行体育认识、构建体育理论的基本素材”, 您作为一名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者对此有何见教。

苏学良:您提的问题很专业。“概念是思维的起点, 有了概念才能形成判断, 做出论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尚未做出定论, 所以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 做出符合科学的界定愈发显得重要, 如此才能引导民族传统体育事业走上健康的道路。对我而言, 虽是一名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者, 只是把个人学习心得做一交流, 至于见教就谈不上了。

体育是外来名词, 在我国体育一词最初引自日本。日本的文献中体育一词大约出现于1876年, 到1886年才固定使用。所以我国使用体育一词在20世纪初。体育的“育”实际上指的是教育, 即身体的教育。本义与后来的体育概念并不相同。《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对体育释文有500多字, 其主要是强调体育也是一个教育过程。

20世纪关于传统体育的研究有两次高潮。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当时争论的焦点是“土洋体育”, 还没有出现中国传统体育的概念。第二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当中,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现象之一, 也必然列入研讨范围之内。开始出现了中国传统体育概念的雏形, 但当时并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 而常常使用的却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一词。

记者:由此可知, 关于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民间体育的概念问题更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具体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又怎样理解呢?

苏学良:首都体育学院在2001年出版的《中国传统体育导论》中关于中国传统体育 (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的概念, 做了如下界定: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是相对于起源于希腊发展成熟于西方文化氛围中的现代体育而言的, 指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在本民族居住地区内共同创造、形成、继承和延续的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

《中国传统体育导论》中, 关于中国传统体育 (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的概念, 界定了东西方文化范围和时间阶段、民族范围和地域划分。较之以往, 此界定有一定的进步。但文字略显冗长, 表述逻辑性也欠严谨。我感觉还应该再做推敲。《辞海》中对中华有两种说明, 其一, 古代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 在四夷之中。后世因称其地为中华。……其初, 但指黄河中下游而言, 其后各朝疆土渐广, 凡所统辖, 皆称中华, 亦称中国。其二, 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依《辞海》所释, 中华不仅有地域含义, 还有种族含义。所以中华可以代表共同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同受中国传统文化哺育的56个民族。中华传统体育可以代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华传统体育必然带有浓郁的东方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

综合上述基本点, 我把其概念表述为:中华传统体育是中国近代以前在中华大地上, 受中华文化的滋润和哺育下, 56个民族共同创造、形成, 并经世代先贤不断雕塑传承, 以维系生活、防敌御辱、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活动的总称。

记者:据我所知少数民传统体育的概念由来, 是指我国主体民族汉族以外, 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1986年首届少数民传统体育学术研讨会才形成概念。用几条标准予以界定:即特点、时间、活态等。凡事“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学术上百家争鸣、求同存异无可非议。对此也想听听您的见解。

苏学良:首都体育学院与《中国传统体育导论》同期出版的《中国民族体育导论》中, 关于中国民族体育概念是这样做的界定:“长期流传在各民族民间的从锻炼身心和娱乐目的的各种活动……也可用于中国民族体育。”

如今看来这个界定的边沿非常不清晰。其一, 既然在《中国传统体育导论》概念界定中已指明:“指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 在此又出现“在各民族”的字样, 显然不合适。其二, 在“在各民族”的后面, 又出“民间”两字, 民间对应的是官府、国家。有国家行为的活动就不是民族活动?

依照对中华传统体育概念表述方式,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为:少数民传统体育是指除汉民族以外, 形成于中国近代以前的, 在地域文化养育下各个少数民族所创造、形成, 并流传至今, 以维系生活、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活态文化生活的总称。

中华传统体育是主流体育, 参与的人数多, 跨越地域广, 社会影响大, 而且延续时间长, 并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的中华体育文化。

记者:有学者从竞技体育角度来理解体育认为:体育就是由超越人类自我的运动极限的引领, 发展和完善提高各种运动能力的一种身体锻炼手段。中华传统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呢?

苏学良:竞技体育是近代西方体育的外延。竞技运动哲学家托马斯 (Carolyn E.Thomas) 认为, 体育的意义是在各种基本竞技活动中发展人的体能、技能;在短跑和韵律运动中获得认知发展、审美发展;在参加竞技和游戏活动过程中实现心理发展;解决有关身体活动的问题。托马斯站在西方体育的思维方式角度强调竞技体育的功能。这种思维方式被自觉和不自觉地加固在中华传统体育中。最典型的实例是武术规则的变迁, 用拉郎配的办法生硬地往竞技体育上靠。太极拳也编排了跳跃。当武术进不了奥运会时, 一盆冷水浇在中国人的头上, 但冷水好像已失去了作用。

有学者主张:未来世界体育发展的走向, 应取中国传统体育 (及其为代表的东方体育) 为主流的健身体育和以希腊传统体育 (及其为代表的西方体育) 为主流的竞技体育……共同构筑世界体育文化的大厦;同时, 各自应继续保持着自己相对的独立性。这个建议是十分中肯的, 也客观地反映了实际。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 也是滋生现代竞技项目的沃土。有学者认为“民族体育是当代世界流行的国际体育之母”。风糜世界的足球运动就源于我国的古代蹴鞠。国外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的体育科研人员对民族体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推广, 使之融入大众闲暇娱乐生活中。

若论我国哪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进入奥运会, 我认为非中国式摔跤莫属。当然中国式摔跤的名称妥当否, 则应另当别论。 (世界上还没有哪一运动项目是以国家命名的) 但是作为项目的竞技性、观赏性和可操作性, 以及运动理念与奥林匹克现代精神相符合, 并且不增添大项, 不影响奥运会瘦身。至今在奥运会大家庭中没有中华民族一项体育项目, 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世界在发展, 中国在进步,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定会走出国门, 冲出亚洲, 走向世界。

记者:您谈了这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 使我受益匪浅。听说您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和原因。我最后还想听您详细说说。

苏学良:先说地利条件。京西自门头村起, 沿翠微山麓至福寿岭、礼王坟一带都是满清礼亲王家墓。这一带满汉人口混杂。我母亲即出生在礼王坟, 是满族人。我虽出生在京城之内, 但儿童时期在礼王坟常住, 多少受些满族影响。少年起因家道贫寒举家迁至礼王坟务农。当地尚留有习武摔跤遗风, 因此自幼喜欢舞枪弄棒。及至成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体育系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 体育系发展为首都体育学院) , 成了一名体育教师。在几十年工作中始终也没彻底脱开摔跤武术这个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发展, 使我有条件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进行系统学习和钻研。这也算作是天时吧。首都体育学院是母校, 有教过我的领导和老师。他们对我的研究成果和为人也了解。因此调我回校任教, 进而担任第一任民族传统体育系主任。名正言顺地从事此道。

 

文章来源于《中国民族》期刊

允中文教院转载发布

排版:嘉灵

编校审核责任人:嘉禾

本页面不可以复制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