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 西医学子学中医系列之“远志当归”她怎么开的窍?

我的专业是西医临床,但是从大一进入国学社到参加允中文教院“大医教育”基地课程的过程中,我一直被中医深深地感动和震撼着,因为中医是几千年中华文化土壤中酝酿出的瑰宝,有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它展现出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认知尤其深邃而极致。特别珍惜每一次的“允中大医教育”课程,我会将自己清空了,用最空灵的身心来连接和接收大医能量,把自己放在天地间来体悟,身心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那种美妙的、内在的、看得见的变化,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所以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信念。以前在学校时去蹭中医课,但是不成体系,在实习之时,得德音老师推荐,遇吾师于此。对自己而言,相见恨晚,跟师学习已一年,离别之际,总觉意犹未尽,每每想起,觉得传奇一般,以文记之,愿能与我一样曾经在学习中医的路上不得要领、难以上路的学子们共勉。

 

建立中医思维

整个亲近师父学习的过程中,于我而言,最大的困难就是不能建立中医思维。满满四五年的西医病理、生理等思维,与中医产生了深深地碰撞,这对我无疑是一场挑战,跨不过就困于此间,与“信”的建立和巩固是背道而驰的,跨过去就是一个新的视野与起点。

在这个过程中,师父真的是让我把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融入到日常行住坐卧中,聊天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下棋的时候等等。不论是学习、临证还是下棋,师父都强调把文字的东西在脑子里变成图象,掌握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拼命地背诵。天地之象、万物之象与人之象可互相对应。“象”,是学习中医,进而深悟中医的必需方法和必然过程。中医治病,很多时候是比“象”用方。症有象,方有象,药有象,穴有象,融会贯通,把治病与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如中药功效: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故“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陈皮外有棕眼似毛窍,内白又象肌肉,故可入脾肺二经;丹参、茜草之类色赤走血,而山药、白术则色白入气;忍冬藤、首乌藤可舒筋活络,以藤之象比类于人的筋。再如蝉,其声清响,昼鸣夜息,故以蝉蜕治失音、小儿夜啼诸症;虫类善能走窜,具搜剔之性,多具活血、祛风湿等功用,如土元、蜈蚣。又如“提壶揭盖”法,用宣肺之法来通小便;“增水行舟”法,以生津润肠之法通便等等。把握了古人认识事物的方式,从思维方法和哲学方法上去理解古人,才能如庖丁解牛般顺畅自然。

 

极致的“段子手”

建立了思维,还要会运用,这就不得说师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段子手”。

日常工作中总是用各种“治愈系段子”调治我的各种负面情绪,刚开始我搜肠刮肚,依然一个也接不住,即使现在也不完全能接住。

医患沟通是最让我长见识的,师父先把病情勾勒成图像,然后再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把图像展现给病人,清晰明了,“图文并茂”都难以形容,不知道病人有没有get到笑点,一旁的我已笑趴……有不少患者认定自己是多年的顽症,坚持认同西医或者中医所定的病名。对此,师父都会举个恰到好处的例子让患者淡化这些概念,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情商和智商,而是“思维模式”,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而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式。

在师父身上,真正体会到了“医易同源”;体会到了德音老师反复讲过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系辞》)。

 

思维层次

建立了思维,学会了运用,至于效果如何,那就是思维层次、思维高度的问题了。一维,是一条线,如单一成分的药物治疗疾病,有很大的局限性;二维,是一个面,如果把单味药治疗疾病或去除一些症状理解成一维,那么复方可以考虑为二维,是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诊断角度说,建立起症状与疾病的联系也算是二维;三维,是一个立体的结构,会对同一现象有很多的解释;四维,是在三维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时间维度,考虑了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更有五维,六七八维……这里面需要的,不仅仅是勤奋,还需要融会贯通。《庄子》有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想这里的知与不知应该和思维的维度层次应该是一样的。

 

信为道元功德母

这个信既是信心,也包括信任。以信心而言,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医者自己的信心:要充满自信(当然前提是功夫、能力到位),不要患得患失。第二是患者对针药的信心。患者如果对中医理念不认同,治疗很可能难以奏效。第三是患者对治愈疾病的信心。以信任而言,一个是患者对医者的信任。患者如果不信任,就如同是一个封闭体,医者无从下手。另外一个就是医患双方的信任。

信心,就是回归简单的相信,步步前行,建立、夯实信心。对大道至简的法理不断反观、时时照见。对针药的信心,说来也不低。因为亲眼目睹师父解决了很多病痛,也包括一些疑难杂症,自己和家人也是最好的证明,“在变好的路上一去不复返”。在师父的指导下我用针药为亲人朋友处理了一些问题,虽尚未能尽愈诸病,但确实都是很有效果的。

 

授人鱼,授人渔

医者有两个责任。一是通过汤药给患者传递能量。一方、一药,甚至每一味药的位置排布,都是一种能量的传递。但这个能量可能管一个月两个月,或者稍微再多点,管不了一辈子。因此,医者的另外的一个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智慧给患者传递养心的思想、体系,改变人的心灵。给人以物质上的帮助是相对容易的,但立人于心灵和精神则是我们的使命!患者所急需的不仅是药物治疗,还有心灵启迪。

“真功夫在医外,技术的成就只能是下工,非道无以御术。”医道只是一个方便法门,医外的功夫尤需锤炼。一是慈悲恻隐之心;二是无私无欲之念;三是见素抱朴之志。必须始终保持一份平和心态,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修为,逐渐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医与做人

师父说:“学医如果没有济世救人的志向,有的只是名利,注定是学不成的。要是有济世救人的大愿心,你的思路一下子就变了,真的!”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医者在对人、对疾病以及对生命的见地上必须清晰,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生命观,看待生命要有一定的深度、高度和广度,多维立体地认识疾病和健康。在熟练术的基础上,更要注重道层面的修炼。“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站在医者的角度来思考这句话,更有深意。因为医者做的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主轴,对于自己从事的职业要有正知正见。

 

跟对师父选对路

师父,亦师亦父,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引路人,甚至并不需要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当我们以一颗毫无保留的清净之心存在时, 就已然被师父那润物细无声的能量感染。师父,时而如孩童般的纯真,时而如长者般的庄肃,时而如佛菩萨般的慈悲,时而如春风般的清凉,时时处处散发着自然的魅力,为我照出自己问题与前进的方向。

跟师学习,三分之二是笑着过的,师父笑他讲得太多、太深,我笑自己太无知……有时候的状态是:师父问我西医,我不知,问我中医,我也不知。从来不想让人失望,可是每次我茫然无神的眼,是让师父失望的了。甚至有时候师父对我越包容,越觉得自己太差,没心没肺地大笑,却被看得很明了。“一个人的思维层次永远比他的知识重要”,“真传一句话,假传万言书”,遇到我这种傻白的徒弟,师父把一句话都不知道掰开揉碎讲了多少次。听师父一节课,胜过自学一个月,简直爽歪歪!

师父说:“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师父说:“你要培养的不是智识,而是慧识。”师父还说……。这个过程中,我也不知道偷偷地哭了多少次,真的很难……

哼个小曲儿:

老师教我学中医,

我就练习打基础,

一字一句,

学得艰难又快乐,

师父教我学中医,

我跟师父学临证,

一方一药一思路,

跟师学的都是宝,

跟师学习乐无穷,

教我玩、教我闹 ,

教我整天哈哈笑,

学中医、用中医,

读中医、悟中医,

一遍一遍专心学,

 一遍一遍用心读,

中医思维不可少,

回归经典有源头,

培养智识和慧识,

身心安乐意无穷。

 

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一路走来,自己仍存在很多问题:

1.心浮气躁,静不下来。

2.思维片面,没有形成体系。

3.没有建立起中医思维。

4.面对病人,不能进入角色。

5.不论是学习还是写病历,缺少主见,人云亦云。

7.不会学习,没有思想,只是用了眼、口,心、信都没用,走马观花。

8.心思比较重,心理负担大。

9.不细心,不会善用其心。

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常常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积累的太少,能够帮助和给予患者太少。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我,感到责任和压力并存,所以更应该努力学习,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目标,不怨天尤人。德音老师曾说:“真正的大医精神是永远矢志不渝的、生生世世不忘的、坚定不移的天下无病的信念。”我相信:所有人都能掌握健康无病的法宝,所有人都能无比的安乐、富足、庄严!愿以至诚的真心、精纯的医术和所有病患一起远离病苦,回到生命本初的安详与喜乐。 

越来越体会到西医习惯在有形的物质结构中观察人体,一旦离开了医院没法操作。中医着重的是在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变化过程中,寻找本原规律,发现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再用来探索自然与生命,发现更深的奥秘与原理,而且针、灸、药、砭石、导引,人人可以运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为一个中医的受益者和践行者,我对此深以为信:祖国医学是真正可以家家自学,人人自晓的。如果今天我们愿意补上这堂课,那么明天,我们每一个人或许就能够安在当下,做健康的主人。也希望有志于此的同仁们都能为祖国医学的传承与发扬尽一份绵薄之力。

附:关于“远志当归”这个笔名,当时刚上大学玩微信,就想着要励志学成了回到家乡,所以就起了这个网名,后来到了国学社接触了中医,才知道是中药名,误打误撞,现在算是真正当归了。

【作者远志当归为2016级允中大医教育资助学员】

 

 

“大医教育”是允中文教基金会的品牌公益项目,通过设立大医教育奖励基金和系统举办大医教育深度专题研修课程,培养具有大医精神的健康教育师资、医道传承人才和具备中医与中国文化智慧的传媒编辑与文创人才;同时,深入开展健康教育研究与传播工作,在基础教育中落实青少年健康教育,以多种形式开展公民健康教育,以倡导医界新风,促进社会文明。

培养“大医”传承人才,

致力全民健康教育,

倡导医界新风。

(微信扫码进入“大医教育”一起捐)

允中文教院教学部发布

版权属于允中文教院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排版:嘉瑞

编校责任审核人:嘉禾

本页面不可以复制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