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系列 | “南开之父”张伯苓先生:教育“在造就完全的人格”

▲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张伯苓先生

原名寿春,字伯苓

后以其字行世

中国现代教育家

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

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

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伯苓先生早年毕业于

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后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

曾受教于

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桑代克等人

张伯苓先生把教育救国

作为毕生信念

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

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

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

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

培养了包括周恩来、陈省身

吴大猷、曹禺在内的大批英才

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张伯苓先生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创办南开系学校

1876年4月5日

张伯苓先生出生于天津

15岁时

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学习航海

著名思想家严复是他的老师

1894年

他以“最优等第一”的成绩毕业

进入北洋水师舰队实习

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张伯苓先生作为实习生

亲眼目睹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

日军占领了威海卫

他无舰可开

只好回到家里,等候派遣

1896年

他被派到通济号练习舰上服务

▲在北洋海军服役时的张伯苓先生

1898年,日本将占领的

威海卫、刘公岛等转租给英国

张伯苓先生奉命随同办理

接收和转让手续

第一天,日本太阳旗的降下

大清黄龙旗的升起

第二天,大清黄龙旗降下

英国国旗升起

“国帜三易”的丑剧

极大地刺激了他

他愤然从军队辞职了

他离职回到天津

在绅士严修的家馆教书

不久

严修先生带他一起东渡日本

考察教育,深受启发

▲严修、张伯苓先生志同道合,揭开了中国近代教育史崭新的一页

1904年,在严修的支持下

张伯苓先生成立了“私立中学堂”

后在天津南部的开洼地建成新校舍

改称为“私立第一中学堂”

后来,1911年

学校合并另外两所学校

接受公款

改名为“公立南开中学堂”

1904年“第一私立中学”开学

共有学生73人,教师4人

1906年有人捐赠土地及捐款

于是盖了校舍

1907年改名为“南开中学”

南开中学建立后三十年里

得到各方面的捐款

利用捐款在学校附近买了百余亩土地

为将来扩展时需用

1919年创办了南开大学

拥有文、理、商三个学院

1920年设矿学院

1931年增设经济研究所

1932年设化工研究所

1923年设南开女子中学

1928年设南开小学

1932年南开学校共有五个部分:

南开中学、南开女子中学

南开小学、南开大学及南开经济研究所

学生总人数达3000人

▲张伯苓先生(前排右一)与南开大学矿科创办人李组绅等

“20年代南开大学的教授生活

是简朴、充实而繁忙的

在政府机构财政困难时

南开通过捐款收入、基金捐赠和

私人资助维持住局面”

经济学教授何廉在回忆录中写道

“这里的薪金水准很低

却起码可以按时如数照发

……

我们每个人确实

都是以一种献身精神工作的。” 

▲张伯苓先生从捐资者卢木斋手中接过木斋图书馆的钥匙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1934年,南开30周年校庆上

张伯苓先生正式将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定为校训

他解释说:

“‘公’的意思,就是为公众

摒除自私自利

‘能’的意思

就是对于身体的锻炼与知识的培植。”

该校训大致涵盖了

张伯苓先生所倡导的

“三育”(德育、智育、体育)

如用他的另一句话加以概括

教育“在于造成完全人格”  

虽然他提出的“三育”(德智体)

中没有包括美育

但在办学实践中

却十分关注

1916年,他在《舞台、学校和世界》演讲中就提到:

“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

其间之君子、小人

与夫庸愚、英杰,即其剧中之角色也

欲为其优者、良者,须有预备

学校者,其预备也

……

诸生可为新剧中之角色

且可为学校中

世界中之角色矣。”

可见,他是用新剧

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

扮演不同角色做准备的

在张伯苓先生和他胞弟张彭春的推动下

南开的新剧活动在民国众多学校中

独树一帜,成绩显著

曹禺的成功便是其中一例

▲1919年9月25日南开大学开学纪念合影,第二排右七为张伯苓先生,第二排右九为严修,最后一排左一为周恩来。

此外

在进行德育的方法上

张伯苓先生强调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

他在一次教师会餐讲话时说:

“任教者当注重人格感化

人格感化之功效

较课堂讲授之力

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话虽简短

却说出了教育的真谛

从民国时期南开那一批名师

和众多杰出的学生身上

我们触摸到了这种

人格感化的力量

不言之教

张伯苓先生很早就注意培养

学生的“自动”意识和能力

1916年1月

他在一次例行的修身讲演中

提出了南开学校教育的宗旨:

“造就将来通力合作、互相扶持

成为活泼勤奋、自治治人之一般人才。”

在一次跟外校参观人员交流时

他打比方说

幼儿园的小朋友唱歌时

往往要配合手足动作,

而老师不过略一指点而已

聪明的小朋友立能领悟

懂得模仿

因此,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惟在引导学生之自动力而已”

老师倡导

高年级学生做榜样

新学生仿效

并不需要老师对学生

一个个加以耳提面命

学校还通过其他“不言之教”的途径,

让学生达到“自动自觉”的目的。

▲身为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先生,一身浅色长衫,外罩深色对襟短袄,这是他长年的标志性装束

悬挂镜箴

南开校门一侧

悬挂一面大镜子

镜旁有“镜箴”

写着: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学生每日进出校门

抬头看到这容止格言

就知道有所儆戒

久而久之

内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

发明“立志改过签”

凡学生犯过

先由管理员批评教育

如有认错并立志痛改的

就发给他一根竹签

叫“立志改过签”

让犯过学生随身携带

坐卧不离

用来提醒鞭策自己

等学生确实改过了

就收回竹签

张伯苓先生这种让犯错学生

带签改过自新、直至“身边虽无竹签

愿各置一竹签于脑中

力改前过”的做法

就是要使学生真正做到“自动自觉”

这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

重视体育

在办学上,

张伯苓先生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

十分提倡“强我种族,体育为先”

在他看来

体育不仅仅是一项体能训练

“体育发达,非身体之强健已也

且与各事均有连带之关系

读书佳者宜有健全身体

道德高者宜有健全身体。”

张伯苓先生认为

近代中华民族之大病

有“愚、弱、贫、散、私”五端

其中“弱、散、私”三病

均可通过体育来根治

张伯苓先生对体育的重视

不仅体现在其教育实践上

更体现在他对奥运的提倡和参与

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可以说,南开学校是张伯苓先生

以体育强国强种的重要试验场

其鸿鹄之志体现在

当时南开的每一个角落

在他的大力倡导下

体育之风吹遍了南开园

优秀的运动选手和实力雄厚的

运动代表队也不断涌现

从董守义到郭毓彬

从中北足球队到南开五虎

都是曾经在天津、华北及全国各地

甚至远东比赛中威振一时的骁将猛士

▲张伯苓先生为学生足球比赛开球

培育放眼世界的新人

张伯苓先生每次外出考察或募捐后回校

总把一些见闻和感想

在修身班或其他场合跟师生们交流

作为一校之长

他本身就是一个

真正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他希望南开的学子们

也同样成为开放的人,

“抬起头来观察世界大势,

低下头去脚踏实地地工作”

——(《提倡课外学术观摩活动》)

张伯苓先生认为

学生的最大缺点是除获取书本知识外

不了解社会真正情况

因此一旦进入社会

便感到与社会隔阂,束手无策

而要解决这弊端

最合适的办法就是让学生

直接跟社会接近

即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

1926年暑假后学校成立了

以调查社会为主的新组织

该新组织

“以调查或视察天津各界问题为其总纲目”

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

当时,南开学生

“到天津市各大银行实习,

调查津埠商业贸易

主修农业经济的到河北省定县

参加晏阳初创办的平民教育工作”

——(梁吉生:《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此外

学校还成立东北研究会、天津研究会

科学研究会等

这些研究会不是闭门造车

而是“以大自然为教室

以全社会为教本

利用活的材料

来充实学生之知识

扩大学生的眼界”

——(《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

研究会的工作在当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在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中

学校还随时引进时事话题

供学生演讲和辩论

比如,在抗战期间

学生们辩论的话题有:

“战争促进抑或毁灭文化”

“世界持久和平能否实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谁胜”

甚至在珍珠港爆发前夕

还讨论了“美国是否应该参战”

这些极其接地气的话题

打通了学生与社会的阻隔

培养了他们放眼看世界的意识

▲张伯苓先生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师生合影

有时他在校园他散步

一面走,一面发现问题

随时解决

如哪里应补栽花木

哪里应疏沟铺路

哪里的尿槽堵塞了

连垃圾堆的地方不适当等,

他都要过问

有一回,张伯苓先生在散步时看到

辩论社贴出的海报

辩题是男女生的读书倾向之类

他觉得格局太小

“都什么时候了

天天跑警报

还教孩子们辩论

这‘没有出息’的问题。”

指导老师遂把辩题改为:

“美国会不会参战?”

——这是战时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的齐邦媛的回忆。

 

张伯苓先生始终坚信

改革国家

必先改革个人

改革个人

唯一办法在于教育

但教育的范围又绝不能局限在

书本教育、知识教育

应特别注重人格教育、道德教育

以期“造成德育、智育、体育完全发达

而能自治治人,通力合作之一般人才”

南开大学的规模并不大

但人才辈出

如周恩来、邓颖超夫妇、

气象学家竺可桢

数学家陈省身

历史学家蒋廷黻、范文澜

“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等等

都出自南开大学

▲晚年张伯苓先生夫妇

张伯苓先生去世后

家人收拾遗物

见他的钱夹里只有7元钱

而他的精神遗产的确让后人享用不尽

在他们心中,他是这样的张伯苓:

胡适:“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

颜惠庆:“中国教育界的领袖”;

周培源:“与时俱进的教育家”;

叶笃正:“今天的教育家难出其右”;

黄钰生:“令人终生感念的张校长”;

吴大猷:“意志坚强的实行者”;

吴大任:“为教育奋斗终身的老校长”;

朱九思:“我所钦佩的张伯苓校长”;

戴逸:“南开模式值得借鉴”;

顾明远:“民主治校的典范”;

何廉:“真诚恳挚乐观的张校长”。

南开大学,张伯苓先生墓  图/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

允中文教院转载发布

排版:嘉灵

编校审核责任人:嘉禾

本页面不可以复制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