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良教授 | 禅修与气功养生

禅修与气功养生

苏学良

摘要:针对目前气功界普遍存在的气功 “宗教化”、“神秘化”倾向, 作者从气功养生和佛教禅修的学科渊源、根本宗旨以及对健身的不同态度等方面对气功养生和佛教禅修的严格区别与界定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气功, 养生, 佛教, 禅参

气功的作用是养生,所以称养生法更为贴切。养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本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与其他的体育运动方式不同,也与宗教的膜拜、诵经、禅修不同。体育锻炼也具有养生的作用,“生命在于运动”,但体育不是养生学;佛教徒的禅修也同样具有养生作用,但禅修并不是养生法,所以不能把客观上的作用与理论和方法混淆。以养生为主要目的的气功养生法近年降温,被挤出科学殿堂,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混淆了学科界限,特别是混淆了宗教与养生的界限。中国佛教是中国本土文化同化了的宗教,儒家和道家的养生文化必然影响到汉传佛教。因此,佛教的一些修习方式在客观上起到了养生作用是正常的。但宗教毕竟是宗教,佛教的禅修并不是为了养生,若把两种概念混在一起,误导大众陷入玄而又玄迷雾之中,则难以自拔,难成正果。分清两者之间的概念,弄清两门学科的概念显得十分必要了。

1 禅修与气功养生的根本目的不同

禅是古印度语“禅那”的略语,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最早由印度婆罗门教提出,后来被印度各教派普遍采用。通常是以静坐的方式进行禅修,所以又称为“坐禅”,中国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静坐吐纳的方式进行养生。两者之间的外在形式极为相似,其实质截然不同。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佛”和“养”的问题上。

古印度的婆罗门教的经典教义《奥义书》和佛典《俱舍论·瑜伽师地论》都强调了瑜伽意义。瑜伽即禅,用静心打坐的方式来制御意志,超越喜忧而达到彻悟,成为“无上觉者”,体认“神我”,以达’梵”的境界,就是成为了“佛”。按照这种方式修炼可以有效地制约个人体内情绪的干扰,外界欲望的诱惑,可以解决由恶向善,由痴而智,完成由“污”到“净”的转变。

气功养生的静功也采用精心打坐的方式来行吐纳之法,目的是为了养生,突出了“养”字。例如汉朝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开篇说道:“循无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这就是说,按照自然规律,保养身体是天经地义的事。如何进行保养身体呢?就要用“执虚静以致精”的方法来养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练气功的静功。“气之清者为精,治身者以积精为宝。身以心为本,精积于其本则血气相承受,血气相承受则形体无所苦,形体无所苦,然后身可得安也。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故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

中国早期流行小乘教禅法,是西域人安世高所传,世称《安般守意法》。“安般”是指出入的呼吸,“守意”是指专注一心,用静坐数息的方法使浮躁不安的散乱之心平静下来。佛学《童蒙止观》详细地解释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和静功练习更加近了,但是《安般守意法》不是气功的静功。当代著名的禅宗大师南怀谨在《习禅录影》中说:“调身的第一步,先调气……调呼吸,呼吸怎么调呢?调呼吸与作气功是两回事。”

2 禅修与气功养生对健身的不同态度

“悟证”与健身是禅修与气功养生的又一显著区别。中国佛教是被儒化了的外来宗教,在中国主要是沿着大乘教的道路发展,从而也扩大了禅的范围,不仅仅采用坐禅法,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禅修方法。其中以“念佛禅”和“实相禅”为例作一说明。念佛禅代表作是《般舟三味》,全部译义是以念“阿弥陀佛”而求“定”,借助智慧专心观想佛的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可使十方佛展现眼前,由此而达极乐世界。实相禅是把禅法和空的概念观点联系在一起,在禅观中既要看到一切事物的“空物”,又要看到一切事物的作用。

无论是哪种禅法都是以身取证,求得正果以脱离三界外而抵达净土,并且极力排斥健身的目的。有南怀谨所言为证:“因为一个人为自己长生不死而修道,这是表示人性自私心理的极度发挥。”可见禅修的目的是追求哲学理论的意义,追求精神生命的永恒,寻找精神生命的本体,而不是身体的健康。释迦牟尼临终前在婆罗树下对弟子说:“我即将逝去,即使离别也近在咫尺。你们不要无谓悲伤,尘世是无常的,有生必有死”。“佛陀的本质不是肉体,而是觉悟,肉体虽然不在了,但实证了法和道的觉悟是永生的”。“并不是见到了我的肉体就是见到了我,只有懂得了我所教的教和法,才能见到我。我死以后我的法就是你们的尊师”。悟证主要是正心。佛教认为心是独立存在的,其中并不在我。不要被“我”所迷惑。心能使人成佛,也能使人成兽。佛、人、兽都是心灵所致。

气功养生也是强调正心,但其目的是为追求身心健康,以身求寿而不求证。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清人尤乘撰《寿世青编》说的非常明白:“凡欲身之无病,必先正其心,使其心不乱求,心不狂思,不贪嗜欲,不着迷惑,则心君坦然矣。心君坦然,则百骸四体,虽有百病不难治疗。独此心一动,百患为招,即扁鹊、华佗在旁,亦无所措乎”。孟子强调说:“养心莫善寡欲,所以妄想一病,神仙莫医。正心之人,鬼神亦惮,养与不养故也”。气功养生正是遵循这些道理而做修养之功以求健康之身。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佛教的禅修是为大道而非养生之道,气功养生所求是养生之道,而非六道轮回之道。佛的说教主要体现在“五蕴”、“十二因缘”、“法印”等学说上,禅修的“戒”、“定”、“慧”是具体方法手段。纵观全部的学说内容主要是修“来世”,把希望和要求寄托在来世上。在这个问题上和气功养生的分歧就更为突出了。

中国气功养生要解决今日身心健康问题,而与来世无关。“生我之前谁是我?我死之后我是谁?”非常现实地提出养生以修今世的积极进取精神。《寿世青编·疗心法言》说:“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合神存。修真之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持满御神,专气抱一,以神为车,以气为马,神气相合,可以长生”。短短的几句话,把气功养生法中形、意、气三者关系介绍得清清楚楚。三者之间的养护需要安静,要有次序,养护之躯不乱消耗便是养生之道。

3 气功养生与禅修相互混淆的严重后果

其实传授养生法的人和修习养生术的人只要稍加留意,对禅修与气功养生两者的界定很容易搞清楚。若一旦混淆两者界限,理论研究者疏忽学科界定疏忽则于世人将造成危害。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由于长期落后的农业经济,使科技发展缓慢,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愚昧无知和封建迷信的思想浓厚,很适于一些以宗教为幌子搞其他活动的土壤。于是在中国出现了与世界各国都不相同的现象,即民间宗教。民间宗教的初期在反抗当时的统治者的斗争中,起过一定进步作用,但很快就变质了,不是被利用就是被替代。民间宗教到了清末民初,主要以会道门的形式出现,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会道门的首领成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工具。1949年1月,华北人民政府颁布了取缔封建会道门的布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反动会道门的头子是重点打击的五个方面反革命分子之一。但是多年来这种反动会道门的活动及复辟案件时有发生,他们改头换面以求一逞。反动会道门的破坏活动和群众的迷信又常常混在一起,因此处理这类问题也非常复杂,目前若再把气功混在一起则麻烦更大了。当前特别是把气功养生和禅修严格区分是件大事,因为打着气功的幌子行会道门之实的倾向值得注意。只有把气功养生和佛教禅修严格区别后才能既保证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又还气功养生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 公安部一局编  反动会道门简介  北京: 群众出版社, 1985 2

2 李尚英  民间宗教常识问答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10

3 凡炎  人间佛学画卷  北京: 中国书店  1994 11

4 方春阳  中国养生大成  长春: 吉林科技出版社, 1992

文章转自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允中文教院转载发布

排版:嘉瑞

编校审核责任人:嘉禾

本页面不可以复制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