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良教授 | 气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应用研究的前沿发展

气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应用研究的前沿发展

张全宁, 苏学良, 严淑华

摘要:本文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将气功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研究的概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从国内气功体育应用的基础研究、国外现代科技与气功相结合的应用研究这两个方面作了综述。特别对练习气功提高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对消除训练和比赛后疲劳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对改善赛前状态及提高训练和比赛中集中注意力与准确判断作用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概括地阐述了气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后提出,要科学地运用气功为体育运动实践服务,必须考虑在研究中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尽可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并且选用先进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气功应用研究体育运动实践综合研究控制实验条件

气功作为一种古老的医疗保健养生方法和手段,其疗效已经得到许多科学实验的证实,气功的临床应用正向科学化、正规化方向发展。对于气功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始于60年代初期,国内外对此项研究的报道也为数不多,而我国目前与体育有关的气功杂志仅有不到10种,且创刊时间亦在近20年.本文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气功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的前沿研究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为气功应用研究的发展提供在竞技体育领域方面的导向性发展建议和理论依据。

1 气功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研究的概况

1.1 国内气功体育应用的基础研究

早在1947年,我国泳坛名将穆祥雄就开始练习气功,并将其运用于运动训练中,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训练,他在1958年、1959年3次打破100 m蛙泳世界记录,这是我国最早将气功应用于竞技体育的成功典范。穆祥雄练习的是静坐和骑马蹲立式两种姿势的静功,他将呼吸、意念、训练和比赛的目的相结合,进行运动训练竞赛目的性的强化训练。这对于有效地增进腿部力量、提高呼吸效果都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为我国以后开展的气功体育应用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60年代初,为提高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国家体育科研部门就开始对气功与体育结合的机理进行研究。1987年,国家体委要求“有条件的体育学院要努力进行气功应用于体育的研究,重在研究用于提高运动水平”。至此,对气功在体育运动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初步走上了正轨。

国内学者的大量研究已经初步证明,气功对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主要有以下作用:1)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防止赛前过度紧张或兴奋性过低;2)能有效地控制注意力的分散和集中,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和准确判断;3)发展和提高力量、爆发力、速度、耐力和灵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4)有利于消除运动训练和比赛后的疲劳;5)培养良好体育道德作风,提高运动员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1.2 国外现代科技与气功相结合的应用研究

国外将气功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的研究早在60年代就已经开始,其中尤以前苏联、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更有特色。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这些国家将气功作为调整运动员心理功能状态的有效手段,在跳水、射击、田径等运动项目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美国为了多拿金牌不惜花费巨资为7个国家队配备了从事气功训练的科研人员和指导,从心理和运动技术上对运动员进行气功训练,并收到了显著效果。其中,在气功训练中运用生物反馈技术更进一步提高了气功对促进比赛发挥的作用效果。

在1986年汉城亚运会上,韩国以前所未有的强大体育势力与中国奋力抗争,仅以相差一块金牌的微弱劣势而列金牌总数第二名。这与韩国将气功应用于训练和比赛中是分不开的,他们从中国学到了气功,又从中国人手中夺走了金牌。如曾夺得两届世界杯女子射箭金牌的金珍浩,每天都打坐练习源自中华传统文化的禅功吐纳,用以宁静心绪,集中精神,使她能保持最佳竞技状态。

到了90年代,国外将气功应用于训练和比赛称之为“心理训练的中国流”,这表明他们已将对气功的基础研究转向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且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概括国外对气功的体育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根据气功的原理和作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而研究出一些方法运用于竞技体育。尤其突出的是将“生物反馈法”和“自体发生疗法”相结合运用于运动员的放松入静和自我调节赛前状态。国外的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中国的气功和印度的瑜珈。

2 气功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的实验研究进展分析

2.1 对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实验研究

印度的M.K.REDDY将两组运动员(各15名)同时参加6周相同内容的运动训练,实验组增加练习超觉静坐功,对照组不练气功,其它实验条件相同。训练结束后发现,实验组肺活量显著增加,平均增加了230 ml,而对照组仅增加了93.3 m1(P<0.05);经6周标准训练后的两组运动员经剧烈运动后,心率都明显较标准训练前降低,但实验组降低的幅度更大(P<0.001)。实验表明,练习气功后,运动员呼吸系统的肌肉得到更有效的强化,组织弹性提高,标志着呼吸系统效率改善,耐力增加。实验还表明,在运动训练中增加气功练习内容,运动员的生理适应能力及稳定性的改善会更明显。M.K.REDDY还测验了两组运动员标准训练前后的50 m跑成绩,结果发现两组运动员短跑成绩均有提高,但实验组时间缩短了0.13 s,而对照组只缩短了0.03 s(P<0.001)。这表明,练习气功对提高运动员的灵活性和速度素质具有一定的作用。该项研究显然是通过心肺功能指标的实验研究来初步揭示气功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

D.W.ORME-JOHNSON等1973年研究了气功对运动员反应时间的影响,他们测验了25名运动员在4次连续剧烈运动、休息前后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时,第1、3两次的休息方式为练习气功,第2、4两次休息方式为仰卧。测验结果表明,两次剧烈运动之间休息如果是取练习气功的方式进行,运动员的反应灵敏程度提高,反应时缩短,而仰卧休息则使运动员反应灵敏性顿化,反应时延长(各次均P>0.001)。研究认为,从生理、生化及脑电等方面指标来看,气功练习与睡眠态、梦态和清醒态都不同,它属于一种高度协调的休息,能耗最少,但大脑功能却更协调。此研究虽然对气功如何提高反应灵敏度的机制还不甚清楚,但气功练习能提高两次剧烈运动之间短暂休息效率的事实,对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科学地利用有限时间放松休息、保持思维反应的敏捷具有重大意义。

武汉体院的研究人员1983年对一名篮球运动员进行了1个月的气功训练而没有进行跳高专门训练,其跳高成绩从原来的1.65 m提高到1.85 m。这个简单实验初步证实了气功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弹跳力,但对气功训练提高弹跳力的机制没有进行探讨。

武汉体育学院的研究人员1980年曾对18名运动员练习气功前后血色素含量进行了测试,经气功训练后血色素有明显提高。这与被测运动员中长跑成绩在经过两个半月气功训练后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是一致的。

2.2 对消除疲劳等方面的实验研究

刘德华等1983年测试了9名运动员气功训练前后的心输出量。运动员在训练前先进行常态心输出量测定,测得平均心输出量为6.5 L/min,然后做下蹲起立运动2 min,做完后原地站立休息,测得运动后10 s、1 min、2 min……直到25 min的心输出量,被测者再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气功训练,每日早晚各1小时,白天正常进行专业训练。气功训练两个月后再测得常态心输出量为6.1 L/min,再同样作下蹲起立运动2 min,做完后立即练习气功,再重复以上时间间隔的心输出量测定。结果表明,下蹲起立运动后不练习气功,心输出量需5 min方能恢复至正常值,而下蹲起立运动后练习气功,仅需2 min便可恢复至正常值。这说明练习气功可在较短时间内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缩短了运动后疲劳恢复的时间。此研究虽测试例数较少,研究方法尚不很完整,但初步的研究结果给我们揭示了运动后疲劳恢复手段的多样化。

徐莉等对游泳运动员训练后用气功消除疲劳进行了探索研究。在半个月正常训练期间,让实验组练习放松功,并在练功前后进行了专项测验,在早晚和做功前后进行脉搏的变化测定,进行尿蛋白定量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专项成绩提高,而对照组反而下降;练习气功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脉搏情况差异不显著,练习气功后实验组脉搏低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尿蛋白定量测定练习气功前两组运动员阴性,练功后两组均为阳性。据此,他们初步得出结论:1)气功应用于游泳训练能迅速提高运动成绩;2)气功能尽快消除游泳训练后的疲劳;3)气功可以减少疾病,增加食欲,改善睡眠,使运动员精力充沛。此实验研究在实验条件控制上尚有待改进,但至少初步表明练习气功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韩宏飞1986年进行了气功对体操运动员体能恢复的影响研究。采用安静休息组、放松按摩组和气功练习组的单组实验方法,对心率指标、力的估计误差指标等进行测定。研究分析后认为,气功中利用意念促进体能恢复是受人的性格倾向影响的;对于肌肉群的局部疲劳,气功通过意念放松具有与按摩相似的恢复效果。该项单因素分析的实验研究初步表明意念放松对于肌肉群局部疲劳有恢复作用。

曾尔亢等1983年对3名国家级潜水运动员进行为期2个月气功训练,对一般项目、功能检查及血液分析三方面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经过气功训练后运动员的肺通气功能略有改善,心功能加强,血红蛋白增加明显,运动员的精神状态、记忆力、睡眠、食欲等主观疲劳感觉均有明显改善,专项训练中的观察表明运动员的适应力、灵活性和爆发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这3名运动员的运动专项成绩与未练功前相比,提高的幅度非常明显。此项研究虽有初步进展,但测试条件的控制、测试指标的选择和结果分析等尚需进一步探讨。

2.3 对改善赛前状态及提高注意力与准确判断作用的研究

国内学者研究认为,气功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是通过调神、调息和调形这3个方面来发生作用的,其中调神和调息对于防止赛前过度紧张或兴奋性过低以及保持训练和比赛中头脑冷静、判断准确和集中注意力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国外学者的研究认为,“调神的自我控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东方的禅宗学说的瑜珈功,它能自我控制心脏跳动的频率”。

贾金鼎1985年的研究表明,气功中的调神作为以大脑为首要对象的锻炼方法。气功训练通过意念活动以影响和调节生理功能,从而出现大脑皮层主动性内抑制过程,使能量的“消耗”过程转向能量的“储备”过程,对身体有调整、恢复作用。研究表明,心理和意识对于植物性神经系统能造成直接影响,气功训练可使运动员达到机能的协调,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研究还表明,通过气功练习,可使运动员处于入静状态,然后用言语暗示或自我暗示使下意识程序化,形成内心的新的自我形象,避免或消除怯场、紧张、无信心等不良情绪。用意念来稳定情绪,排除杂念,还能起到集中注意力,提高判断力的作用.

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都认为,调息是气功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的主要环节,气功注重在意识内作用下的“呼吸深度”训练。研究表明,深长呼吸对于加大运动员的肺活量,增加膈肌这种半随意肌的上下活动幅度,从而逐渐通过有意识的控制使腹腔内的脏器受到一种温和的、舒坦的按摩作用。这种按摩作用,已经被证明有利于内脏的组织内毛细血管开放、血流增加、营养增加,新陈代谢改善,同时可以自主调节运动员的情绪及兴奋性。国外学者的研究也证明,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和情绪过度紧张时,进行深长的腹式呼吸,调节呼吸的频率,使呼吸平稳,是自我调节的很好手段。

这些研究表明练习气功虽不是直接地对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发生作用,但至少初步证实了调神、调息在运动员自我调节赛前状态、情绪以及在比赛中通过意志来自我调节的作用。

金爱武1992年对气功点穴疗法提高运动能力进行了初步探讨。他根据气功点穴过程包含了气功师外气发放的成分,其作用具有广泛性,对田径运动员采用了气功点穴疗法60余人次,在赛前20 min内选择与运动专项有关的用力较多的肌肉附着点附近的穴位用切按和点按法进行气功点穴,然后进行按摩和拍打等,以劲力直透深层使运动员产生酸、麻、胀、灼热等气感为佳。结果显示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比预期成绩有明显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为运动时轻松有力,赛后稍有疲劳,但恢复快。研究认为,气功点穴可以运气于运动员经穴和经络,渗透到体内激发内部能量,增加应变能力,从而达到对亢进、兴奋、痉挛器官的抑制作用和对迟缓、抑制器官的兴奋作用,完善对人体运动的整体与局部调节功能。因此,由气功点穴引起的运动能力提高是由放松和气功外气作用下的内在协调兴奋,表现在运动员心理和生理状态的相对稳定与运动专项成绩的提高。研究还认为气功点穴过程中气功师发放的外气成分可以激发运动员的真气,还能达到气机的“营养”作用,使其保持真气充沛,精力旺盛,从而使运动员在比赛后体力补充恢复方面有所改善。研究提示,应注意气功点穴引起运动能力提高过程中运动员运动协调性的适应。此研究向体育界初步展示了气功外气在竞技体育中应用具有潜在的广阔的研究领域,提醒我们对气功外气的应用研究应该成为将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3 气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应考虑的问题

综上所述,对于近20多年来国内外气功在体育运动实践领域的应用研究有了很大程度的进展,正在从应用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的方向过渡.纵观本文所列举的这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研究情况,可以认为,气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应用研究正在走向有序,显示了良好的开端,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的实用经验。然而,必须认识到,近些年来的这些研究,绝大多数仅仅是初步的、单一学科的、小样本的、一般控制实验条件的简单实验研究,对气功发生作用的机制、各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运用现代科学理论论述的说服力等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可以认为,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气功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的、对实践具有广泛应用与指导价值的学科已为时不远。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气功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的研究则表现了明显的滞后性,远远落后于气功的临床应用研究。客观上,气功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研究首先是从气功的运动医学临床应用研究开始的,尚处于萌芽状态;主观上体育界仍有相当一些人对这方面的研究持怀疑态度。本文认为,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求科学的超负荷训练和使用有效的运动疲劳的恢复手段,达到超量恢复,是竞技体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简便、有效、经济、安全,并且易推广的运动性疲劳的气功恢复手段,以提高运动训练与比赛的效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气功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将会带来体育事业的腾飞。

钱学森在《建立唯象气功学》一文中指出:“现代科学中的系统科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可以为我们所用,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我们运用系统的科学来研究问题,看起来很有希望”。研究气功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需要科学方法论的变革,应把常规的科研方法即分析方法、综合方法、分析——综合方法与气功的独特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应采用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横断学科,将耗散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新方法移植过来。还要有机地结合我国气功传统的、独特的内求法,充分吸取和继承我国古代方法论中有益部分,再与体育运动实践中特有的研究手段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运用物理学的方法、化学的方法、生理学和心理学方法等现代科学所用的方法对气功外气的物质基础和物理效应、气功现象对人体的生理效应和医疗效应、气功的生物场与信息、气功的应用与潜应用等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这给我们以如下启迪:1)开展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基础研究是气功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研究的第一步;2)“内求法”与“外求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气功应用于竞技体育研究的必要形式;3)移植、借鉴最新、最科学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与手段是进行气功应用于竞技体育研究的主要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就现有的认识水平和现代科学技术水平而言,对气功的研究也仅仅是一个浅薄的部分,远没有达到对其本质的透彻认识。因此,我们在进行气功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决不能机械地去认识,应从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去全面分析。例如,国内外学者的近年研究表明,气功师发放的外气具有红外效应、紫外效应、低频磁信息效应、超声效应、次声效应、静电效应、微波幅射增强效应、空间场累积效应、改变液晶分子排列效应、杀菌效应、破坏癌细胞效应、杀伤病毒效应等等,但是还不能说对气功外气的本质有全面了解,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应当在研究中善于抓住现象,用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去寻求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对大量的气功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研究的实验进行分析后认为,要科学地运用气功为体育运动实践服务,在实验研究中必须考虑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3.1 考虑如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对实验条件的控制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1)对气功师功力的定性,对气功功法所属的流派进行定性以及是否适合本运动专项,对内气与外气的定性;2)对运动员练习气功的时间、次数、场所的固定,对气功师教功或发功的时间与场所的固定和对干扰源的控制;3)尽可能将气功的方法与心理学方法区别开来;4)要注意客观安排运动员学习、练习气功的有效时间,根据我们的经验,运动员学习气功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方能有所收获;5)要注意对常规实验条件的控制。

3.2 考虑尽可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选用先进的研究方法

1)运用“内求法”时应注意对气功经典理论的合理引用,避免将有序的实验研究在分析中引向混沌,从而得出错误结论;2)由于事物的发展都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故在研究中应尽可能运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3)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是大势所趋,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仪器设备;4)实验设计中应根据条件去考虑加大样本量,多选择测量指标;5)对现象的讨论分析尤其要注意避免将一般现象说成是普遍规律,要实事求是地进行逻辑分析。

参考文献

1 谢焕章.气功的科学基础.香港:龙源出版公司,1988

2 林中鹏.中华气功学.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3 薛立功.中国医学气功.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 徐平.气功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文章转自《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允中文教院转载发布

排版:嘉瑞

编校审核责任人:嘉禾

本页面不可以复制哟~